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》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,研究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,推進學校聯網攻堅行動,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,啟動“智慧教育示范區”建設,啟動中小學建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.0等。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。推進智慧教育的關鍵和突破點是智慧課堂,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、更加公平、更具個性的教育需求。 南京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通過近四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提出了“基于智慧課堂的多任務混合式精準課堂教學”模式,使用了機器學習、計算機視覺、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,涉及學生課前預習、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等各個學習環節,以及教師的教研、備課、課堂教學、布置和批改作業及遠程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。在江蘇鎮江、南京和連云港等地32所小學、8所初中共102個班級進行了試點,其中小學從1年級到6年級,學科主要包括語文、數學、英語和科學課程,參與老師211名;初中主要是七年級,學科主要包括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歷史、地理和生物課程,參與老師35名。研究表明,學生在學習成績、學習態度、學習動機、學習策略和學習興趣等方面有明顯的提升。通過智慧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,有效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。 智慧課堂利用數據實現個性化學習 智慧課堂在給予課堂教學新挑戰的同時,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變革的新機遇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,能夠幫助教師利用課前預測數據指導學生開展針對性的預習活動,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反饋數據及時了解學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,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教學目標,確保課堂教學有的放矢。教師通過豐富與整合學習資源,營造教學情境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明確學習任務,引領學生開展更充分的自主探究、合作探究,進一步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。 智慧課堂能夠給予學生更豐富的交流展示平臺,開放學習過程,引導學生彼此評價共同反思,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。課堂教學更注重個性化的學習,保障和落實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中心地位。傳統的課堂教學,過分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,缺少師生互動,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少個性。智慧課堂為“交互式”學習方式提供了廣闊的平臺,多種教學媒體突破課堂的界限,師生可以利用這些新技術實現隨時隨地的深層次交流與合作。 小組學習讓學生打破教師的“一言堂” 智慧課堂在讓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同時,可以控制學生終端將學生的作業按照規則進行交換,也可以將所有同學的作業發給每個學生,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作業并評價他人的作業,充分暴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,并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知識的建構。在鎮江六中七年級三班生物《食物鏈》的教學課上,老師對食物鏈初步概念的教學,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給學生講授食物鏈的知識,而是設計了“誰吃誰”的活動,教師電腦上呈現了青草、蚱蜢、雞、青蛙、蛇和老鷹六個圖像,她將圖像推送到學生端,學生在圖像上畫吃食關系。通過觀看其他學生的作品,學生們開始找自己作業中存在的問題。老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主學習和反思來獲取知識,通過評價來辨析易錯易混的知識點,形成了食物鏈的初步概念。 智慧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會診 在智慧課堂的小組學習中,學生可以不受空間限制自由分組,他們不僅可以通過文字、圖像和語音等發表自己的觀點,還可以對其他學生的回答進行快速診斷并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,從而使小組交流不斷深入。在鎮江六中七年級三班生物《食物鏈》課中食物鏈的特點的教學中,老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。通過“學生自己學習→小組學習→小組反思修改→小組評價→學生點評和教師引導講解”,每名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食物鏈的特點進行正確建構。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一錯再錯的問題,老師新課中講過,作業的時候讓學生做過,練習的時候也讓學生練習過,但由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錯誤建構,僅依靠臨時記憶,因此過一段時間便會忘記而導致繼續出錯。在鎮江六中七年級一班數學課上,趙琦老師專門設置了會診教學環節,并請學生上臺去點評在老師的幫助下加以改進。 可見,智慧課堂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,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應用實踐和動手訓練。利用智慧課堂可以有效創設“精準化教、個性化學”的教學環境,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發布和展示自己的作品,評價其他學生的作品,像“專家”一樣對常見問題進行會診,從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,促進教育公平發展。但現階段還沒有固定的基于智慧課堂的教學范式,我們通過近四年的教學實踐研究,提出了“基于智慧課堂的多任務混合式精準課堂教學”模式,但還需要進一步展開教學實踐研究,通過培訓來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,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,從而創設更加高效的智慧課堂,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奠基。
|